凭着长公主的名头,镜湖在定安召集了两百余名有一定任教能力的学子,这些人都愿意到她朝廷开设的义塾中教书。
甚至已经有七十七人开始正式教书了。
在信中,镜湖详细的说明了最近的情况,大篇幅谈论了有关教书的事。
她说之所以进展能这么快,是因为紫罗县有一座义塾,在义塾教书的先生,还是书山学院里有名的少年天才冯归,冯归在成为义塾的先生后,几乎是脱胎换骨。
他摆脱了冯家的压制,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,再当两年先生,他就能攒齐钱财,到京城考科举。
这让不少寒门子弟心动,读书耗费巨大,能正儿八经的赚钱,还赚一份让人涨名声的钱,顺便还能温习功课,这是每个学子都羡慕的好差事。
最主要的是,朱瑶彧成为女状元的事情,已经传入定安,甚至还引起了巨大的反响,这两个月,镜湖过去后,总是能听到有人提起朱瑶彧的名字。
第121章 边关有大捷不可一口吞,蚕食为上……
一个女子为状元,给人们的冲击力甚至比沈罗珏当皇帝还大。
沈罗珏能当上皇帝,她出身皇族帮了她很大的忙,而朱瑶彧当上状元,那全靠自己的真材实料去考的,没有依靠朱家!这点是所有学子的共识,主考官杨运是天下寒门的榜样嘛。
如果朱瑶彧学识不够好,杨运怎么可能舍弃时瑾这个寒门子弟,去选她呢?
后来朱瑶彧的在殿试上写的时政文章传出,更是让无数人心悦诚服,听闻朱瑶彧一步登天,成了安宁县的县令,更是有不少人羡慕的眼睛都红了。
义塾开了之后,听说能让女子去读,不少百姓都送女儿过来了,甚至还有百姓手中拮据,只能供一个,也去供女儿,而不是供明显愚笨些的儿子。
反正女儿有出息,儿子也能沾光啊!朱瑶彧考中时是十七,他们的孩子如果十八九考中也挺好。
至于议亲,现在不少好人家都想要能识文断字的女子做儿媳,他们没有世家雄厚的资本,但若是能从小就培养孩子,想来未来也不会差。
镜湖写完这些后,在信的末尾问沈罗珏。
“今朝之景似与以往大不相同,可愚姊蠢笨,看不透其中玄机,不知陛下可明白?”
沈罗珏想,她大概是知道的,科学会发展,发展到一个时期后,会出现科技爆发式增长的景象,而思想也是一样的。
当社会环境发生大变化,思想会随着人们的认知发生改变,一些陈旧的思想会被打破,人们会在同一时间,出现类似启智的神奇现象。
他们或许没有读过书,不懂得什么是思想进步,但人趋利避害是本能,他们明白什么对他们更有利。
或许没读书对底层人民是好事,这让他们更不受陈旧思想的约束。
沈罗珏看了镜湖的信后,对现在的大庄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,她其实犯了个错,那就是她觉得所见即世界。
其实在她看不见的地方,才是大庄真实的模样。
信的最后提到了红薯。
“听说近日朝中有一神种名为红薯,一亩便能种出使一家饱腹的食物,若是真的,此物甚佳,乃天佑我大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