狄仁杰和邱亭轩这才隐约的明白,自认为是明白了,那些商人就算出钱,也只是帮王平安砸政绩,而王平安不可能在这里待着超过三年的,有可能两年就要回京了,他一走商人们谁还愿意在这里做生意,穷乡僻壤的,费力气不小赚头却是不大,对于那些大商人来讲,在这里放长线并不一定能钓到大鱼的,所以人家不会愿意的。
王平安带着官员们一路行去,走出好远,来到一条河前。这条河不算小了,宽度足有二十来丈,水流中等,但水位却底,河水离岸边有距离,如果靠用桶打水,那会很吃力的。
王平安顺着河边,向上游望去,见远处有一座木桥,桥上站十几个百姓,似乎正在取水。他摆了摆手,叫官员们跟上,一起向桥边奔去。
桥上百姓也看到了王平安这伙人,他们都是平常百姓,而且是属于赤贫的那种,要不是太穷,自家里就有水井了,何苦到河上取水。
见一大群当官的骑马奔来,一个百姓叫道:“哎呀娘呀,不会是来抓咱们的吧?”
有一个年轻些的百姓说道:“咱们又没犯王法,当官的干嘛要抓咱们?”
又有一个长了岁数的百姓却道:“当官的要抓你,管你犯不犯王法呢,你不让他们抓,那才叫犯王法!”
百姓们心中都害怕,不少人提了桶就想下桥逃走,连水都不想打了。
王平安见他们要走,忙在马上叫道:“老乡,老乡,不要走,本官口渴了,向你们讨口水喝!”
第六百一十五章 微服私访
百姓们听到王平安的呼喊,都停下脚步,向这边张望过来。那个年轻的百姓道:“只是要讨口水喝,并不是来抓咱们的。我就说嘛,又没犯王法,抓咱们干嘛!”
年老的百姓却道:“管你犯没犯王法呢,说抓你就抓你,当官的哪有讲理的!”
百姓们一起点头,都小声道:“对,当官的哪有讲理的,讲理的能当上官么!”
嘴里这么说,可却没人再敢动地方,深怕得罪了当官的,只能等着王平安他们过来。
王平安奔到近前,下了马来,冲百姓们拱手笑道:“老乡们辛苦了,你们来这里是打水的啊,家中无井?”
百姓们面面相觑,谁也不敢上来搭话,他们都没和官员们打过交道,就算是小吏也没见过几个,最多也就是小吏们来催粮,对他们横眉立目一番。能和他们和颜悦色说话的官员,他们从出生到现在,连半个都没见过!
车四通紧跟着就到了,见百姓们愣着不动,他大声道:“这位是本州新任刺史王大人,尔等小民还不快快见礼!”
百姓们虽然不了解官场,但刺史是本州最大的官,他们还是知道的,听说这少年是大官中的大官,把他们吓得尽数跪倒,不停地给王平安磕头,高声叫着青天大老爷,大老爷饶命。
在百姓心中,见了大官不磕头,那就是犯了王法,而犯了王法就得被抓去干重活,别的地方咋样不知道,反正庆州就是这规矩。
王平安回头看了眼车四通,心想:“带着这些人,我怕是什么也问不出来,想要体察民间,看来还得靠微服私访。唉,怪不得从古至今大官都爱搞微服私访,不是他们吃多了想消化消化食儿,实是不微服,就真是啥也访不出来啊!”
王平安伸手去扶百姓,道:“起来吧,起来。本官有话要问你们。”他让百姓们都起来,看着他们身旁的水桶,问道:“这条河叫什么名字啊?”
百姓们还是谁也不说话,都等着别人说,谁也不敢先吱声。
车四通怕王平安不快,反正要是依着以前季刺史的脾气,他要是问谁话,谁不回答,那季刺史肯定是要不快的,说不定就要发脾气。他道:“回王公的话,这条河名叫大良河,离这里两里来地,还有一条小良河,这是咱们庆州最大的两条河了。”
王平安哦了声,记忆中没听说这两条河,唐朝的地理和现代有很大区别,就连黄河还改过无数次道呢,莫说大小良河……别说河了,就是庆州是现代的哪里,他都不知道。
他走到桥边,见这一座木桥,年代已经很久远了,但保养得还凑合,起码能走人,看样子还能过马车。他慢步上了桥,冲下面招手,道:“老乡们,请上来说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