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5页(1 / 2)

汉魏文魁[校对版] 赤军 3638 字 19小时前

接着是勋又向曹操建议:“可使卫伯儒或钟元常先发河南,持节以督吕布、段煨等先入关中,我军趁势而进——待得关西后,即遣吕布就州(并州),使与袁绍争胜。”反正在原本的历史上,镇抚关中的就是卫觊和钟繇,如今让他们先奔河南去,再往关西去,他俩应该担得起这份重担来吧。

是勋一边说,曹操一边点头,完了突然问:“吾本欲平灭袁术后,使宏辅南说孙策,今既退兵,亦当抚安江东——未知卿能成行否?”是勋心说你还真是心急……我都这模样了,你还把我当牲口用哪,你曹老板有一点点人心没有!不过算了,估计这趟江东之行是跑不了啦,只是……我得先做好万全的准备,别一个不慎被“小霸王”给宰了。

所以是勋微微苦笑,伸手一指屁股:“主公有命,勋焉敢不从?然而伤势未愈,恐难遽行——其实也不必急。勋若使南,有三事要请主公允准。”

曹操说你说吧,我能办到的,一定都肯答应。于是是勋就说啦:“勋可为天子使,不可为司空使……”他是想挂着天使的名头,估计孙策就算痛恨自己,也不大下得去手,可是话才说了一半儿,突然就顿住了,仰头望天,若有所思。

曹操问宏辅你在想些什么?是勋突然撇嘴一笑,说:“勋有一文,将献于主公面前,请主公稍待片刻。”

是勋突然想起一条妙计来,于是提笔蘸墨,伏在案上一通疾书。曹操只好跟旁边儿等着,趁机会继续玩赏那份地图,越看越是喜爱,心说就算十副象牙、犀角的棋子,在我看来,也不如这幅地图来得珍贵啊。

时候不大,是勋写完了文章,递给曹操。曹操展开来一瞧,只见上面写道:

“今四海扰攘,州郡各起其兵,遂使征夫劳瘁,寇难不弭。又兼将吏不良,因缘讨捕,侵侮黎庶,震荡城邑。以暴制暴,暴乃愈嚣,何异于抱薪以救火、扇汤以止沸哉?乃至烟尘蔽野,民卒流亡,虏寇横行,道路艰危,稚子弃于沟壑,白发别乎黑首,岂不闻而痛惜?!即欲从今日之教化,悔往者之迷谬,亦因兵连祸结、锋镝遍野,乃至意乖,恐朝解散而夕为囚,故屯兵阻塞,不敢散也。因诏书到,其各州郡罢遣甲士,还亲农桑,惟留吏员以抚生民。礼乐征伐,皆自天子出,州郡不得专也。慰示远近,咸使闻知。”

曹操读罢此文,不禁迷惑,问道:“宏辅此是何意啊?”是勋胸有成竹地淡然一笑:“此《令州郡一时罢兵诏》也。”

在《三国志?陶谦传》中,曾经引《吴书》的记载,说曹嵩被害以后,曹操归咎于陶谦,想要兴兵讨伐,可是又怕徐州兵强,所以下了这么一封诏书,要陶谦把兵马先给散了,陶谦当然不肯答应,上书辩解。裴松之在引用了此文以后,就直接指出,这事儿不真。为什么呢?因为曹操伐陶谦的时候,汉献帝还在长安呢,曹操只不过一介州刺史而已,他有什么资格代天子下诏,或者说有什么本事向天子请求下诏,要陶谦罢兵呢?

其实裴松之的话没有说完全,不仅仅是时间靠不拢,而且这诏书要是在伐徐州之前所下,逻辑上也压根儿说不通。当时陶谦是一路诸侯,曹操也是一路诸侯,若是下了罢兵诏,理论上无论陶谦还是曹操全都得服从,哪有曹操拿着诏书光去要求别人遣散兵马,自己却不肯搭理的道理呢?而陶谦即便再尊奉朝廷吧,也不会为了这纸空头诏书就自缚手脚,曹操傻的啊?玩这手花活儿有意义吗?

是勋是赞成裴松之的判断的,并且他自从到了曹操幕中以后,往来接触了很多公文,后来又入朝为议郎,朝廷这些年所下的诏书也大多瞧过,确实没有这一篇,估计就是后人伪造的,要么是原本历史上曹操挟了天子以后才发的。所以,他如今就把这篇文章提前做出来递给曹操,当然啦,用意并不是要唬陶谦或者别的什么诸侯解散兵马那么简单——也压根儿不可能有那种笨伯会真的遵从诏书之命!

第十八章、延之日升

是勋前一世是三国控,陈寿《三国志》连裴注就反复阅读了不下十遍,其中很多精彩篇章几乎都能背得出来——当然不包括这篇很可能纯粹西贝货的《令州郡一时罢兵诏》。对于这篇诏书,他也就勉强能够记得开头和结尾的几句而已,所以这回写给曹操的,六成以上文字都是临时创作。

创作是创作,但也未必是自创,中间化用了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里的几句,结尾又加上“礼乐征伐,皆自天子出,州郡不得专也”这种惯话、套话。是勋的意思,并不仅仅要求各州郡全都遣散多余的兵马,还要求他们不得再自相攻伐,要打仗,那都得听朝廷的命令。

朝廷是啥?说白了,以后只有曹操可以打着朝廷的旗号打别人,别人不能再互相打。

曹操读了这篇文章,就不禁万分疑惑,犹犹豫豫地说道:“此无益也……”发这东西有啥意义了?有哪路诸侯真肯奉诏啊?他们傻的啊?是勋却微微一笑,提醒曹操说:“此诏有三用,不为无益。其一,申朝廷之命,定王者之分,壮我军声威……”从此以后,只有咱们曹军才是正经的官军,其余诸侯兵马全都是不合法的地方武装啦。

“其二,明太平之策,收士人之心,从百姓之望……”咱这是一个统一天下、恢复和平的态度,这态度摆出来,为乱世所苦的百姓和士人自然望风景从,你还怕手底下人才不够多吗?

“其三,使州郡人各自守,抑篡僭辈之欲。”原本那些还尊奉汉室的各州各郡,会觉得天高皇帝远,不把咱们放在心上,说不定一个动摇就从了各路诸侯了,诏书一下,让他们知道朝廷还顾着他们,就能比平常多点儿信心防守。而各路诸侯以后再想兼并、夺占领地,就不免先犹豫一下,哪怕表面文章,也得先上表跟朝廷摆摆理由。

是勋这三点说出来,曹操不禁抚掌笑道:“宏辅所言是也,确为有益,是操所虑不深也。”这诏书是没法让诸侯们全都俯首听命的,但哪怕只是让他们出兵前先假模假式跟朝廷编一下借口,让各地士人们有理由抵拒他们的招兵买马,那就不算白发。

只听是勋继续说道:“昔天子在长安,使太傅马公(马日磾)、太仆赵公(赵岐)等持节以抚安关东,令诸侯罢兵,今可循此例,明发此诏,遣使以说各州郡。使者所为,非仅宣诏也,亦可以此收揽民心,举荐贤良。”

曹操想派他往江东一行,他就琢磨着我得挂个天使的名头,才不怕被“小霸王”“咔嚓”喽,顺着这个思路,突然就想起这道《令州郡一时罢兵诏》来了。唉,咱就赍着这道诏书南下,名正言顺,又可趁机收取江东的人心,岂不是好?

要知道孙家虽出吴郡,但出身不高,加上孙坚早年间就离乡他往了,所以在江东是毫无根基,“小霸王”虽然杀回了老家,但以吴郡顾、陆、朱、张四家为首的江东豪门世族却并不买他的帐,孙策为此而杀了不少人,即所谓“诛戮英豪”——比方说前吴郡太守许贡、余姚大儒高岱,以及乌程邹他、钱铜,等等。四家的代表人物顾雍、陆逊、朱桓、张温,也都要等到孙策死后,孙权改变了杀戮政策,才肯出仕。

所以是勋就想趁着这个机会,去江东会会这些世家大族,要是能够煽动他们明着暗着造孙策的反,就能把孙家军给牵绊在长江以南,无力北上抄曹操的后路。他要是曹操的使臣,那去了只能见孙策,没理由见那些世家,要是朝廷下诏罢兵的使者呢?那就可以用视察地方为名,去接触那些家伙啦。话说陆逊多大了?要是能够阻止这小伙儿上孙家的贼船,我这一趟就不算白跑——貌似他十二岁就为从祖父陆康“纲纪门户”了,应该早熟得很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