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3页(2 / 2)

这时候他正居于内室,身旁只有诸葛亮和郭淮二人。在开大课讲经之前,是勋先拿这俩小年轻练手,主要宣讲的内容就是——“礼因时也,非一成而不变者也。”

儒家思想影响中国近两千年,很大一个缺点就是保守,不知变通。虽然其实儒总在变,唐儒不同于汉儒,宋儒不同于唐儒,今文不同于古文,理学不同于心学,但除了几位开创新时代的大儒以外,绝大多数士人,尤其越往后,就越是抱残守缺,头脑僵化。好在汉儒这个毛病还不算严重,因而是勋就想以此为突破口,教导士人要懂得变通,要因时、因地而制宜。

他跟诸葛亮、郭淮说:“子曰:‘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。’何以从周?为彼即周世也,周礼适用。若处殷时,而不知周,则子必从殷矣。世人皆以秦政苛暴,而不如儒,然而我炎汉之兴也,初亦用秦政,叔孙作礼,乃得为汉政。且汉政之初,用黄老也,孝武皇帝始尊儒术,孝宣皇帝尚云:‘汉家自有制度,霸王道杂之也。’乃知礼非天定,为人定,非永恒,为应时也。通权达变,是真儒也,胶柱鼓瑟,乃伪儒也。”

诸葛亮就是很知道变通的人,后世都说他是法家,其实法家就是儒家的变种,治世而以礼法教化,乱世而以刑法绳之,所以诸葛亮在入蜀以后,对应刘璋暗弱、蜀政废弛的现状,才严明法纪,甚至被人误判为“刑法峻急,刻剥百姓”。因而是勋这些话,诸葛亮是听得眉飞色舞啊;郭淮就不同了,这小子一门心思都在打仗上,对于政治的兴趣多少有点儿欠缺,更别提经学了。

正说得高兴呢,董昭有信送到。自从上次是勋在复丞相制度问题上点了董昭一下,董公仁多敏啊,赶紧复信,以申己意之诚,并且暗示说我一时忙昏了头,忽视了你所处的危局,这真不是想隔岸观火啊。等到是勋从高密返回,董昭又多次来拜,二人就此结为攻守同盟。是勋此番出都,朝中之大事,乃有董昭书信通报。

是勋读了信就郁闷,刚才的好心情瞬间便烟消云散了。诸葛亮忍不住在旁边儿问他:“刘备不过一隅之地也,先生何以忧之?”

是勋摇摇头,说我是跟刘备接触过的,此人非池中之物也,若得其时,必化鹏而翱翔九天——“备为世之枭雄,惜乎坎坷,未得其名。若得其名,士人来归,必难复制。今以其为沅州刺史,虽为虚名,亦足振作矣。”

原本历史上的刘备先后被吕布、曹操打得四处跑,可是一在荆州站稳了脚跟,立刻什么徐庶啊、诸葛亮啊、庞统啊、伊籍啊、马良啊全都来了,这是为啥呢?因为他名气大,地位高,曾为一州之牧,又任左将军,对于地方士人来说,那是值得仰望的高官显宦啊。虽说没地少兵的左将军还未必比得上土地主王家,可是这年月的士人就吃这一套,士兵可以征,地盘可以打,名位真不是想得就能得着的。

在这条时间线上,刘备此前最高也就做到两千石,先是平原相,然后是南阳太守,但都是地方军阀自己表的,没有朝廷的正式诏命。这回朝廷给了他正式诏命,还承认他为一州之刺史,把这招牌一亮,说不定就能咸鱼翻身哪。

诸葛亮是没有见过刘备的,他也不知道在另外一条时间线上,自己会对那四处流蹿的大耳贼那么死心塌地,但是他信赖是勋所言,所以赶紧建议:“先生既有所虑,何不上奏朝廷,请寝此议?”

是勋叹了口气,说没用的——估计等自己的上奏到了许都,刘备那儿都已经接到诏书了,哪有立刻收回来的道理?朝令夕改,朝廷的威信还要不要了?况且,估计这年月,也就自己能够看穿刘备吧,换了曹操甚至荀彧、郭嘉都不成,我说刘备危险,不能给他刺史做,他们也得信哪。

忍不住就想到了荆州之势,当即询问诸葛亮,说你在隆中居住,在襄阳上学,荆州的情况肯定了解啦。倘若你为刘备谋划,而刘备也确实有天下之志,该当如何发展呢?

郭淮抢先道:“若备有其力也,可北上宛城,以并张绣,复取关中,以为基础……”是勋连着摇头,说在这种形势下他怎么可能北上?先不说曹家会不会眼睁睁瞧着张绣被他吞并喽,刘表也会在后面掣肘啊。

诸葛亮沉吟少顷,胸有成竹地说道:“若亮为刘备谋,且居新野以收荆州人心,先图刘表。表年老矣,而蔡氏弄权,士人多背,若以扶刘琦而诛蔡氏为名,则可得荆州。乃复溯江而上,以取巴、蜀,如此即跨有荆、益,保其岩阻,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,外结好江东孙氏,内修政理,以待其时。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雒,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,两道并进。诚如是,霸业可成矣。”

是勋心说胡,这不就是《隆中对》吗?!

第三章、益州可入

提起诸葛亮《隆中对》的战略构想,这年月除了孔明本人以外,大概没谁比是勋理解得更深刻了——无他,后世两千年里相关研究文章是汗牛充栋啊,有夸的有贬的,有挑错的也有全盘否定的。在是勋看起来,战略构想终究是粗疏的,要求面面俱到那是痴人说梦,其后战术上的失败,不能归咎于战略。刘备若换了诸葛亮镇守江陵,荆州未必会丢,《隆中对》就有可能从纸面上走向现实——诸葛亮打仗未必有关羽骁勇,但他起码谨慎啊,更不会莫名其妙地去跟东吴闹僵。

所以是勋对《隆中对》评价挺高,而且就刘备来说,那是唯一可以执行,有机会问鼎天下的战略构想。本来以为历史既然改变,这套战略就此消散于未萌了,没想到竟然还能亲耳得闻孔明之论。自己能跟诸葛亮讨论《隆中对》,这事儿可有趣啊,是勋的兴致立刻就高了起来,开口便问:“益州可得乎?”

诸葛亮说可得——“设刘君朗(刘焉)在,恐未可得也,今焉既殁,而刘季玉(刘璋)袭之,内有东州兵跋扈,外有张鲁、赵韪相攻,欲取益州,正其时也。”

是勋说你知道刘璋是哪一类人吗?你身居荆州,难道对益州的形势也如此清晰不成?难道真所谓“书生不出门,能知天下事”?

诸葛亮淡淡一笑:“吾未得见刘季玉何人也,但闻其事久矣。”随即跟是勋解释,刘焉是江夏人,入蜀的时候,带了很多荆襄八郡的士人、兵马过去,此后亦陆续有荆州人往投蜀中,因而通过往来书信、回乡探亲,就把益州的情势全都传到了荆襄,只要有心去打听,总能够发掘出其中的秘奥来的。

所谓“书生不出门,能知天下事”,当然不是靠的闭门造车、向隅虚构,而是通过士人间的联络圈子,能够搜集到各地区的重要情报。诸葛孔明有志于天下,人又聪明,本身在荆州的士人圈里名声虽然不响,脸都混得挺熟(他是黄承彦的准女婿啊),所以搜集情报、分析局势,便将益州摸了个八九不离十。